近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轨道交通执法大队获悉,轨道大队成立三个多月以来,已经制止地铁乞讨三百余起。轨道大队透露,1、2、4、5、10号线仍为乞讨人员较为集中的线路,末站连通郊区的地铁线路和环线地铁构成了乞讨者的位置“地图”。乞讨者以甘肃和河南户籍的人为主,暑假带孩子来乞讨的行为有所增加。乞讨者的流动性、“没有钱”也给行政处罚带来了难题。
北京市轨道交通执法大队近日向北青报透露,地铁禁乞令实施后,尽管整体上地铁乞讨卖艺的现象减少了,但一些重点线路,比如多个站点客流较大的线路,乞讨人员仍比较集中。乞讨卖艺、散发小广告等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1、2、4、5、10号线号线因为是环线号线号线的末端分别在苹果园、天通苑和大兴的部分村镇,乞讨人员集聚。此外,乞讨人员也会选择人比较多,但并非异常拥挤的线路。
日前,轨道大队联合公交总队、地铁保卫部门共40余人前往地铁多条线路进行联合检查。北青报记者跟随几名执法队员在地铁四号线西四站进行日常的检查。刚登上一趟列车,就看到一位身有残疾的中年女性佝偻着背部,手臂上挎着一只白色纸袋,正在向地铁上的乘客行乞。执法队员立刻走上前亮明身份,将乞讨者带下列车。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,由于行动迅速,有乘客举起手机拍照。
几名执法队员一边检查她的证件,一边说:“地铁上乞讨卖艺是违法的,下次不要再在地铁里乞讨了。”乞讨者出示的证件显示,她来自河南农村,患有肢体残疾。这名乞讨者表示,在此前的一起事故中,自己被汽油爆炸炸伤,成年的儿子也死亡。之后她又生了两个孩子,分别只有三岁和五岁,因为手指也被炸断了,没有地方让她上班,只能乞讨为生。
据轨道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制止乞讨卖艺过程中,也遇到一些群众不理解,认为乞讨者本身是的现象。但从实际查处的情况看,乞讨者职业化现象明显,很多乞丐并不贫穷。
据介绍,乞讨卖艺人员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造成一定的危害。一方面,车站、车厢是密集场所,空间狭小,乞讨卖艺妨碍乘客流动和安全疏散,影响轨道交通运营秩序;另一方面,车站、车厢属于公共场所,乞讨卖艺人员影响乘客的乘车舒适度和感受,特别是一些乞讨人员拽乘客裤腿、跪地磕头、播放高音喇叭等强行乞讨的方式,严重干扰了车内秩序。
据轨道大队副大队长李海涛介绍,成立初期,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人员不足百人。今年7月,轨道大队新招的115名社会督察员已经全部到岗。轨道大队执法综合科杨毅介绍,周一周五两天从早高峰开始,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,其余日子根据各个站的客流情况时间不同,但都能保证每天执法在八个小时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