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豆、大蒜、生姜等强势农产品先后出现持续的涨价潮。这里边肯定有人为炒作,但涨价本身有其合理的原因,石油可以涨,房价可以涨,为什么农产品就不该涨?不能动辄高帽压人,不分青红皂白地界定为恶意。
我们知道,工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,让农民多少年来承受不公平,也是农民生活多年不富裕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这几年甚至出现农民种地倒贴钱的现象。
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、启动农村消费、加快城镇化进程,必要的条件是农民手里逐步要有钱。农民要致富,根本上还是要在农业上打主意。农村办乡镇企业已不是过去那个时代了,靠农民工收入反哺农民家庭,也只是权宜之计。农产品涨价已是不可回避的大政问题。否则,农村致富永远都是空谈。
中国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并不是市场化的结果,很大层面是为保全城市而长期牺牲农民利益的结果。国家为大局而稳定农产品价格,是因为涉及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,担心会引发舆情。但在新的历史时期,过去的单一政策也面临修正革新的巨大压力。这需要多角度推动综合政策的形成,比如:要加大对农产品的政府补贴,这是世界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;要较大幅度地提高城市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,这已列入国家即将实施的重大举措;要鼓励和引导好农业投资和产业化,提高农产品集约化程度;要加快解决农业基础配套体系薄弱问题,干旱缺水、洪涝灾害太频繁,盲目种植也容易造成农产品品种之间的不平衡,进而引发价格的动荡。
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投资农产品市场的资金量增长了15%。要正确应对国内部分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,不应刻意忽视其积极因素。国内目前的投资环境是:投股票亏,投房产限制。而资本寻找空隙不是罪。这样的走向对刺激农业发展未必不是好事多点绿色比之破坏环境、重复建设工业项目更有益和更健康。形成这样的趋势也与全球气候复杂多变和环境恶化有关,与流动性角逐大宗产品有关。
稀缺性是炒作的基础,大部分农产品稀缺性不明显,但个别农产品品种,在减产和需求加大的情况下,出现较大幅度的涨幅,是市场行为。比如绿豆,持续的酷暑,需求必然大增,它又是个低产作物,即便涨到每斤10元,熬点绿豆汤,比买饮料还是便宜多了,不值得大惊小怪;而大蒜涨到每斤10元,也未必不合理,因为我们的食品卫生问题,杀菌同样日益严重,需求强劲自然是其内因了。
我们需要关注的是,农产品涨价这块利益,应确保大部分留存在农民手里,而不是留存在经销商环节。国家相关部门在这方面采取的调控措施出发点是好的,但一定要对症下药、有的放矢。对散布不实信息、恶意囤积、哄抬价格、牟取暴利等行为,当然要严厉打击,但区别其中是否恶意,要防止走偏,不能演变为堵住农产品涨价这条道,否则将因小失大,事倍功半,治标不治本。